尹锡悦弹劾案十一轮辩论全景实录:权力绞杀、程序争议与宪政危机
发布时间:2025-03-03 07:56:39
2025年2月25日14时,韩国宪法法院迎来总统尹锡悦弹劾案的最终综合辩论,这场历时73天、横跨十次辩论的政治地震即将揭晓结局。
弹劾案背景:从戒严令到国会突袭
/ 01 • 2024年12月3日,尹锡悦以“铲除从北势力、维护宪政秩序”为由发布紧急戒严令,次日国会即通过解除戒严决议,并指控其行为违宪。 ✦ • 12月14日,国会以204票赞成通过弹劾动议,直指其涉嫌① 违宪宣布戒严;② 动用军警封锁国会;③ 非法搜查中央选举委员会;④ 企图逮捕法官与议员;⑤ 破坏三权分立五项重罪。 ✦ • 此后,宪法法院启动审理程序,尹锡悦于12月30日成为韩国宪政史上首位被签发逮捕令的现任总统,并于2025年1月15日被正式拘留。
十轮辩论焦点全记录 / 02
1. 首次交锋:程序争议与缺席风波
• 第1-2次辩论(1月14日、16日): 尹锡悦以“人身安全受威胁”为由缺席,国会控方痛斥其“丧失守护宪法意志”,要求立即罢免;尹方律师则主张戒严属“高度政治行为”,司法无权审查。 ✦ • 第3次辩论(1月21日): 尹锡悦首次亲自出庭,其律师团抛出核心辩护策略——声称《第一号戒严令》仅为“形式性文件”,既无执行意向,亦未组建实施机构,派军至国会仅为“警示市民聚集”,且未下令逮捕政要。 2. 证人风暴:军方证词与权力暗战 • 第5次辩论(2月4日): 三位军方高层出庭,前首都防卫司令李镇雨对大部分提问行使缄默权,仅承认“事先不知戒严计划”,并称当时认为戒严“合法”。 ✦ • 第6次辩论(2月6日): 陆军特战团长金贤泰引爆关键证词,透露曾受命“防御国会”并尝试切断电力,但否认封锁议员出入。其证言显示戒严执行存在程序瑕疵,例如“15人破窗进入国会”等细节。 ✦ • 第7-8次辩论(2月11日、13日): 国情院长赵太庸、前警察厅长金峰埴等证人缺席,暴露控方取证困境。尹方三次申请总理韩德洙出庭均被驳回,宪院以“关联性不足”拒绝,引发程序公正性质疑。 3. 终局前夜:终局攻防与证据绞杀 • 第9次辩论(2月18日): 双方提交书面证据,尹方以“与内乱罪庭审冲突”申请调整日程未果,预示终局辩论火药味升级。 ✦ • 第10次辩论(2月20日): 宪法法院驳回尹方传唤投票事务员的请求,总理韩悳洙、前国情院次长洪长源等证人完成质证,控方锁定“戒严无实质紧急状态”“军警越权”等核心论点。
四大核心争议
宪法边界vs.权力博弈 / 03 1.戒严令合法性 戒严缺乏宪法第77条“战争/内乱”前提,属滥用紧急权。 在野党“暴力阻挠施政”构成“准内乱状态”,戒严系防御性措施。 2.证据采纳标准 争议焦点: 检方侦查记录(含嫌疑人供述)能否作为弹劾证据 引用刑事诉讼法第312条,主张“被告否认则笔录无效”。 沿用朴槿惠案先例,认为宪法审判可突破刑诉限制。 3.弹劾理由变更 国会撤回“内乱罪成立”主张,聚焦违宪性审查。尹方抨击此举相当于实质性修改弹劾动议,程序违法。 4.法官公正性质疑 尹方申请文炯培等三名法官回避,指控其与国会律师团存在利益关联;宪院以“无实质证据”驳回,引发司法信任危机。
最终对决 8小时激战 / 04 • 14:00 启动辩论: 韩国宪法法院于2月25日14时开启第11次辩论,历时8小时16分钟,完成全部庭审程序。 ✦ • 证据核实与综合辩论: 法庭首先对戒严令执行记录、内阁会议纪要等关键证据进行核验,随后控辩双方律师团各进行2小时总结陈词,国会方强调尹锡悦“违宪本质”,尹方则重申“国家紧急状态”的正当性。 ✦ • 最终陈述: 国会弹劾委员团团长郑清来发表陈述,指控尹锡悦“以戒严令破坏三权分立”,并强调“罢免是维护民主的必要选择”。 尹锡悦本人以77页文稿进行70分钟陈述,向国民致歉称“未能履行总统职责”,但坚持戒严是“警告性措施”,否认封锁国会与逮捕政客的指控。
,3月11日前后或为裁决日。法律界分析,若法官认定戒严令“严重违宪”,罢免概率超60%;若争议限于“程序瑕疵”,尹或侥幸复职。
宪政十字路口 韩国的危机与抉择 / 05 此次弹劾案不仅关乎总统个人命运,更暴露出韩国民主制度的深层裂痕。从“戒严部队闯入国会”到“现任总统身陷囹圄”,事件折射出权力制衡机制的失效与社会
内容来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- 上一篇:中高级考试常见动词(2)
- 下一篇:1000核心词汇 - (73)